阜南经济开发区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计划

年度计划 时间:2022-12-31 手机网站

今年以来,阜南经济开发区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主线,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民生民享为己任,以优化营商环境为载体,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咬定目标、迎难而上,经济发展持续向好,营商环境明显优化,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目标任务,现将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2022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经济运行快中趋稳。1—10月份工业总产值累计完成199.58亿元,同比增长14.7%,工业增加值41.74亿元,同比增长13.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累计完成120.06亿元,同比增长15.0%,工业增加值25.61亿元,同比增长14.3%。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93.85元,同比下降3.2%。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7.36亿元,同比增长14.8%;技改投资9.56亿元,同比下降19.2%;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50.68亿元,同比增长7.0%;基础设施完成投资(含县直管项目投资)15.80亿元,同比下降38.7%。

(二)招商引资实现突破。立足产业发展、人力资源成本、要素资源充足等优势,坚持把长三角、珠三角等先发地区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区域,依托双创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平台承载、要素支撑,瞄准行业龙头企业,实施精准招商。1—10月份共签约项目28家,投资金额达149.3亿元,其中,单体最大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零部件项目投资100亿元,“13581”工业企业龙头培育工程实现新突破,推动阜南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预计全年引进外来投资项目30个,协议投资额155亿元。

(三)项目建设提速提质。总建筑面积27.87万平方米的双创产业园竣工交付,为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零部件项目的落地提供坚强保障;1404套的白果社区四期安置房、2564套的阜东社区安置房项目竣工交房,有效解决群众住房问题;市政道路及配套设施项目整体竣工通车,双创产业园35KV外线、颍河路10KV线路投入使用,为企业拎包入驻提供强力支撑。配合县自然资源等部门完成9宗1583亩工业标准地出让,受理评审并通过了新冀精密机械、大梁机械、龙涛电机等11家入园企业规划建设方案,指导协助企业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11个,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15个,施工许可证11个;阜南县苗南河、东城河、北城河河道综合治理项目成功申报,并下达重点水流域中央预算内资金2777万元。

(四)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县委、县政府印发《安徽阜南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公司”改革方案(试行)》(县办秘〔2022〕59号),县编委研究下发《中共阜南县委办公室 阜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安徽阜南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县办秘〔2022〕46号),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去行政化改革方向,全面推行“管委会+公司”创新模式。将原有6个社区移交鹿城镇管理,逐步剥离社会事务管理等职能,实行机构精干和扁平管理,将内设机构调整精简为6个,进一步优化管理架构,实现瘦身强体、轻装上阵,管理体制更加精简高效、运行机制更加灵活实用、人员管理更加富有活力。一是聚焦“主业主责”,在目标引领上做文章。锚定“产值超千亿、全省三十强、晋升国家级”三大目标,聚焦经济发展、“双招双引”、科技创新、改革开放等主责主业,努力将开发区建设成为全县对外开放的先行区、新旧动能转换的聚集区、科技创新的引领区和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是聚焦“顶层设计”,在科学谋划上下功夫。成立开发区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筹划体制机制改革工作。先后赶赴苏州、肥西、界首等地,实地调研、学习,深入了解各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开展情况,与长三角先发地区开发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借鉴改革创新经验,探索产业合作园区共建。积极征求县直有关部门、企业负责人和专业人士意见建议,进一步明确体制机制改革方向。三是聚焦“精准谋局”,在机制创新上勇争先。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原则,成立阜南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开发区建设发展的市场主体。公司内部设立产业招商部、投资经营部、项目建设部、财务税务部、法务风控部、综合办公室等6个部门,主要承担开发区的招商引资、融资开发、项目管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等职能。四是聚焦“全体起立”,在选人用人上破陈规。放宽选人用人视野,从开发区职能定位出发,精挑能手、细挑强将。实行聘任制,建立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薪酬能增能减选人用人机制。选拔一批能干事、会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工作人员,成立阜南经济发展集团筹备组,负责经发集团前期运营管理工作,目前相关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五)科技创新活力涌动。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力度,对达标的技改投资依据政策进行奖励,不断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亩均效益。今年以来,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省级技术中心2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家,省级绿色工厂2家,与科研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2家。目前,共有高新技术企业51家、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8家、省级专精特新14家,产学研合作企业2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