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文化传承视域下的艺术文献翻译论文

论文大全 时间:2018-10-16 手机网站

  1.前言:艺术文献翻译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我国的文化艺术是极其丰富且辉煌的。国家民族的文化艺术要得到大发展,除了有纵向的文化艺术传承,还必须有横向的、不同文化艺术背景的艺术交流、碰撞、融合,才能充分显示其艺术的价值。在融入其它民族文化、促进其它民族文化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受到其它民族文化的冲击以及推动,以获得不断的发展。艺术文献翻译是基于文本语际转换的、跨文化交流的事业,是文化艺术传承的载体,是民族艺术形式通过两种语言进行沟通的桥梁。跟其它翻译形式相比较,艺术文献翻译涉及的面更具体,是一种艺术文化向另一民族读者展示其内容、价值和魅力的过程。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美术、设计、音乐和舞蹈等,以及理论著作,通过读者和观众的视觉欣赏和感悟、对原著的阅读,原作品的思想内容可以得到展示和理解。然而,其中的语言范畴必须得到准确诊释,并翻译成读者或观众的可读语言。只有这样,艺术作品才能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解读,进而完善读者或观众对该艺术作品的欣赏和享受,这就是翻译作为桥梁的巨大功能。

  2.文化传承:艺术文献对文化传承的重要贡献

  文化传承是人们对以往文化积累的肯定,为当今人们所欣赏,然后以各种方式影响后来文化,其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以往文化的强弱和后来文化的需求。例如,我国明末清初时期八大山人的绘画艺术对后世的影响巨大。范曾的《八仙图》(1990) ,《观沧海》(1992)等作品,与其以前作品相比,加强了泼墨写意手法,用色、构图趋于单纯,这是八大山人表现主义画法中简约的再现。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不仅对西方,对我国的艺术影响也不小。文艺复兴艺术的素材从神转到人、科学透视法等不仅影响西方艺术,同样影响中国艺术。因此,文化的传承首先是该文化具有传承价值,然后具备传承的条件,最后由人们主动或被动地去传承。而其他民族文化艺术在我国范围内的传承,或者我国文化艺术在其他民族范围内的传承,有赖于翻译发挥其独特的关键作用。缺少了翻译,这种文化传承就不可能发生。当然,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该“客观地考察译文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形成的动因,分析研究社会、历史和文化因素对翻译策略和方法的制约,以及译著对接受文化产生的影响。”(廖七一,2002:106)没有翻译的作用,民族间的艺术借鉴只能凭空想象。美国著名汉学家约翰.J.迪尼指出:“每一种语言都从文化中获得生命和营养,所以我们不能只注意如何将一种语言的内容译成另一种语言,还必须力求表达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和表达情感方面的习惯。”

  黄格胜是一位具有卓越成就的当代艺术家、教育家,是漓江画派的领军人物。他的作品中蕴涵着他对自然景色、艺术、社会、人的精心思考。他的思想存在着浓厚的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情趣”,笔墨中涉及了现代表现技法及景物,这种主观的传承与全新的现代创作理念的结合是一种渗透在画家文化精神的直接述求。对于黄格胜艺术文献的翻译,译者除了需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之外,还要对文化传承深入挖掘,了解黄格胜的艺术特点,以及其文献中的文化传承意义,这样译者才能够得心应手、下笔有神。

  3.艺术文献翻译实践中的文化传承

  在进行艺术文献翻译过程中,为了保证再现源语(the original text)的文化传承,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 1译者应该遵循“信、达、雅”的翻译原则

  严复先生所提出的翻译原则“信、达、雅”,是我们进行艺术文献翻译的原则和宗旨。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民族的特殊文化活动‘翻译以对原作和原作者的理解为出发点,译者对原作内涵理解越透越深,译起来就越顺利。”(徐增等,2014:811)在翻译艺术文献的实践中,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译者有必要跟原作者充分沟通,寻找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和创作意图,所运用的创作材料、设备以及创作技巧。只有这样,译者才能够充分诊释原作者的意图,传达作品或著作的精髓,使译文在异国文化背景下也能完美展示原作者的艺术思想。在翻译黄格胜文献时,译者应该了解他的成长经历,他的创作风格等。译者可以阅读艺术家传记著作横格胜的艺术之路》(左剑虹,2009)、艺术理论评章横格胜山水画浅论》(苏旅,2007)等。而后,研究黄格胜作品跟西方艺术的文化差异。这样,对翻译黄格胜文献才胸有成竹。不少人在翻译他的“漓江百里图”时,译成‘`AHundred Li of Lijiang River”是不妥的。因为这里的“百里”,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一百华里,而是很长很长的漓江,所以为了靠近“里”的概念,我们可以用西方人比较熟悉的“mile”来表示,最后可以译成‘`Hun-dred Miles of Lijiang River",这样更容易让外国人直观了解。从文化的差异,通过翻译的桥梁,让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找到最容易接受的途径。另外,在镐江百景图·册页》中,评论家陈缓祥有这样的评述:中国画发展至那时,己在画法上完成了“致广大、尽精微”的探索,进而在理论上提出了“气质具盛”的‘求真”的造型要求,并形成了一系列的“不求形似”、‘求无人态’、‘胸有成竹”等具体的创作主张(黄格胜,2006:11)。何清新等人深入了解了黄格胜的成长过程、黄格胜的艺术风格和文中存在的中西文化差异,最后翻译成文:At that time } the technique of Chi-nese painting had finished an exploration of the theoryof Zhi Guang Da } Jin Jing Wei ( both extending to the u-niversality and going into the peculiarity),and then ourancient artists advocated a new painting form that soughtthe real(Qiu Zhen ) with both spirit(Qi ) and quality( Zhi) in art } developing into series of specific opinionson art creation.(黄格胜,2006:12)这一译文充分体现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所需要的注解式翻译,让懂英文的人们领略其中深刻内涵。

  3. 2译者应该提高综合素质,特别是艺术素养

  进行艺术文献翻译实践和研究,译者必须具备深厚的外语语言功底和广泛而浑厚的艺术知识。语言功底是第一要素,没有这一要素,翻译实践就无从谈起。之前,进行翻译实践的绝大多数是外语专业出身的。这些译者的语言驾驭能力较强,给译文提供很好的语言保障。然而,语言不仅是信息的载体,也是文化艺术的载体。对于艺术文献翻译而言,深厚的语言基础只是必备的条件,艺术造诣同样是极其重要的,译者两者必须兼而有之。在谈到我国的音乐翻译现状时,翁凤翔就口译问题阐述自己观点,认为音乐专业出身的译者,善专业,外语功底欠扎实,进行翻译实践时力不从心;而外语出身的译者,音乐专业知识缺乏,源语中有些精深的音乐内涵难于用汉语来表达,造成翻译过程中信息的流失。(翁凤翔,1999:52)所以,翻译作品的质量高低取决于译者对外语的驾驭程度和对艺术的理解力。若两者都达到艺术文献翻译实践所要求的高度,那么翻译出来的作品就能充分诊释源语的整体意思和精髓,达到“信’、‘达’、“雅”的境界,使得读者准确无误地捕捉到艺术作品原作者所要传达的概念和意识,理解其中的艺术价值。对于黄格胜文献翻译,译者需要透彻了解中国文化内涵,掌握中国画的基本知识。黄格胜喜欢写生,他的文献中多次出现“写生”一词。在翻译“写生”一词时,译者应知道它源于西方印象派的“对景作画”方式,而这一词出现于宋代。类似这样的艺术知识,译者都必须掌握透彻,甚至对中国画的发展历史、创作意图的形成规律、作品中所使用的技法、以及对中国文化和人民以至于世界文化和人民的影响,译者都要有充分的认知。为了翻译同一艺术家不同时期的作品,译者还需了解该艺术家不同时期的思想和艺术表现手法,使译文同样具有连续性。在翻译张燕根的访谈录时,澳大利亚SBS电视台的记者白菲比(Phohe Bai)了解了张燕根的艺术风格。当然,白菲比本身出自艺术世家,对艺术有研究。所以对于张燕根的这段话:“不锈钢抛光后能反射出周围万象,其镜面中的幻象可随天气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人们会发现其中的趣味,抛光的镜面中映衬出蓝天或大海,给人通体透明之感;在白云、绿茵的映衬下,纷至沓来的游人犹如精灵般闪现,光怪陆离,亦真亦幻。物体未动,影先动,虽不在海中,给人感觉似在海中,或从海中而来,趣味横生。”白菲比的翻译得心应手。她的译文是:The magic phenomenon will be reflected from pol-fished stainless steel the phantoms in mirror surface al-ways represent varying with changing weather over time.And there are some interesting phenomena. For in-stance,the blue sky and ocean can be reflected fromthe mirror surface that engenders a feeling of lucency forthe works or with the background of white cloud andgreen plant thousands of tourists from all over the glob-al are twinkle just as elves in an amazing world,(and)the real and dreamy feeling gives people a wonderful ex-perience.这一译文仿佛出自一个英文艺术家对自己艺术作品的阐述。若没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深厚的艺术修养,很难翻译得出这么传神达意的句子。

  3. 3译者应该了解艺术文献的特征

  3. 3. 1艺术文献就是反映艺术本身

  艺术文献泛指与艺术相关的各类形态的资料,具有明显的艺术性。它产生于音乐、绘画、雕塑、舞蹈、电影和戏剧等艺术种类,对这些艺术形式进行记录,反映它们存在的时间和作用。这些艺术文献来源于艺术、服务于艺术、让艺术得到发展和升华。这些艺术文献一旦得以翻译,将为其他民族人们所欣赏,为其他民族文化艺术所使用,其价值将得到延伸。黄格胜的艺术文献种类繁多,从年轻时期的习作,到1985年完成的镐江百里图》,到2006年完成的镐江百景图》等有关文献,从访谈到学术文章,到画展,本身就是艺术、关于艺术、反映艺术。他的所有文献都是漓江画派的代表。黄格胜的《江百里图》是第一幅真正把漓江、把广西的自然地域环境、民族文化特色当作研究对象的美术作品,是“ark江画派”真正的开山之作。2011年,在美国国家图书馆,黄格胜作了题为“中国画历史暨漓江画派”的演讲,是第一位登上美国国家图书馆讲台的中国画家,成为第一个用美国国家版权局书号、在美国出版个人画册、举行首发式并由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中国画家。黄格胜教授的美国之行、对宣传中国绘画艺术,宣传广西文化和“漓江画派”艺术成就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还有在北京等地展出的“家园”画展,这些都是很好的艺术文献资料。这些文献一旦被翻译成其他文字,将对传播中华文化瑰宝、让外国人了解漓江画派的艺术精髓起到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又例如,漓江画派的另一个实力派成员张燕根2012年10月在澳大利亚悉尼开作品展,在接受澳大利亚SBS国家电视台记者采访时所说的话,在艺术界也很有代表性。他说:我认为艺术创作是很独立的个体行为,很少有人能动摇我的艺术追求,在艺术上我自认为很独立、很自信,所以我的创作风格是一贯的、延续的,是艺术思考和生活体验沉淀的结晶,是艺术家人格品性的外化凝结。这段话反映了一个艺术家对创作的独特见解,是很有价值的艺术文献。

  3. 3. 2艺术文献存在形式多样,包括文字、造型、声音、视频、图片等

  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人类的发展史、人类的文明进程,很大部分是通过艺术文献来记载和传承。文学作品、艺术理论与艺术批评等语言艺术,对艺术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了文字的记载,人们对艺术痕迹才能一目了然。澳大利亚岩画上的图案符号,展现了澳大利亚土著人的宗教信仰和生与死的观念。十九世纪录音技术和照相术、电影等的诞生,让很多艺术形式能够以照片和影像记录的形式保存下来。这些都极大促进并提高人们的视听享受,对艺术的发展产生极大推动作用。黄格胜的文献包括绘画作品、访谈录、论文、视频等。黄格胜的主要绘画作品包括《江百里图》、《漓江百景图》、《漓江烟雨》、《老屋纪事》等。其中《江百里图》和《江百景图》都有很多英文翻译和评述。有关他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成就,许多评论家己有评述,例如苏旅的《漓江画派的审美特征与艺术风格》(《广西日报》2007. 03. 02),左剑虹的横格胜的艺术之路》(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年09月)。《黄格胜的艺术之路》的英文版己经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因此,要完全展示黄格胜的艺术成就,需要译者多方搜集材料,多方位翻译其艺术文献。

  3. 3. 3艺术性与文学性并重

  文学性是综合艺术的基础。(彭吉象,2006:214)很多艺术文献作品本身就是文学作品,例如史诗、戏剧、电影等作品。荷马史诗是产生于希腊的世界性长诗,这种叙事性长诗有一人说唱,不断重复,犹如交响乐一再出现的弦律,给人一种更深的美的享受。2004年美国人根据《荷马史诗》制作了电影《特洛伊》( Troy),获得巨大成功。美国人彼得·斯通依照文献记载和非凡的艺术想象力,把泰坦尼克号的故事搬上银幕。电影《泰坦尼克号》不仅在欧美获得丰厚利润,还在包括中国观众在内的各国观众中产生泰坦尼克效应,让多少青年男女追求泰坦尼克式的爱情。中国木兰从军的故事,国宝熊猫等都被美国人从艺术文献中得到灵感而进行艺术创作,最后以动画片形式呈现给观众。艺术文本中的词汇往往具有隐义、转喻义的功能,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字面义上,特别是在有相当宗教意味的少数民族曲艺或戏曲中,我们可以看到,为了避讳某些特定的词,往往会用另一些日常词汇来替代。如果不理解特定语境下的避讳词和替代词,我们的翻译就会出问题。民俗学者王光荣在一次研讨会上,就曾提出译本需注意末伦曲艺中涉及到的特定用语。比如“下楼梯”是“姑娘出嫁”之意;“出堂”则为“袖子短”是能力差的隐语;至于“大哥”之意,实际上与骂人话同。现在广西在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时推出“侗族大歌”,有人想当然地认为壮族也应该有大歌,随之兴冲冲地命名为“壮族大歌”,结果让壮族同胞哭笑不得,因为壮族同胞宁愿称之为‘壮族小调”。可见,在民族翻译中,必须结合词汇的具体使用语境来阐释。想当然,就会闹笑话。我们的传统国画,除了画法和画的构造以外,题字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题字需要深厚的文学功底,表现了作者的文学内涵,这部分也是艺术文献翻译的重要内容。黄格胜文献中,特别是画中的题跋,除了传统的绘画艺术,还有书法、诗词等。例如《江百景图·长卷》的《占镇流芳》画卷,在题跋中出现了顺口溜“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黄格胜,2006:古镇流芳)这一顺口溜既押韵、工整,在语法上又运用了比喻等手法。我们可以试着这样翻译:

  When besieged by soreness recall the Long March’sdistress;and as you kneel under the strain rememberthe old revolutionaries pain.

  这些都要求译者在了解艺术家所处环境、有何心境的基础上,具有很深的文学修养,才能翻译出原味。而张燕根的《天堂之蛋》(木雕,比利时,2002) ,《听》(花岗岩,南宁民歌湖,2011)、《海巢》(不锈钢、陶,澳大利亚悉尼,2012),犹如高尔基的梅燕》,都具有很强的象征性。

  4

  文化的传承要求艺术扮演重要角色。艺术文献翻译是不可或缺的,它是艺术与翻译的有机结合。除了艺术家绘画技法的表现和笔墨颜料等绘画材料,语言的表述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理论的概括和技法的描述,所以译者必须选择充足的、具有价值的、有鲜明代表性的艺术文献再现源语。这些艺术文献经过一定时间的沉淀,在本民族人民当中得到普遍认可,许多人己经借鉴其作用。这些艺术文献不仅在本民族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其他民族中也急迫需要。因为只有各民族的艺术相互交融,艺术家们才更容易找到新的灵感,才能造出新的艺术作品。只有这样,艺术文献翻译才具有意义并实现可用功能。为了完成翻译,译者需要具备较深的艺术、文学修养,充分了解源语和目的语言的文化艺术背景及所译文献涉及的艺术知识及人物关联,以便使译文达到“信、达、雅”的标准,为文化艺术的传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