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隋朝的故事

神话传说 时间:2019-08-27 手机网站

  有关隋朝的故事:杨坚代周立隋

  南北朝时期,北方最后一个朝代是由鲜卑人建立的北周。公元578年,北周武帝死,子宣帝继位。周宣帝昏狂暴虐,诛杀宗室和大臣,用法苛刻,举朝为此不安。次年,宣帝传位于子静帝,而自称“天元皇帝”,号所居为“天台”。580年,宣帝病卒,时静帝还幼,大臣郑译、刘昉等遂引杨坚入宫辅政,由他总揽朝政。杨坚原籍为弘农华阴,父杨忠为北周的开国功臣,府兵十二大将军之一,被封为“随国公”。后杨坚袭父爵,并将长女嫁周宣帝为后,地位显赫。宣帝死后,杨坚自为大丞相,都督内外诸。杨坚当政引起部分朝廷贵族不满,群起叛乱,但很快就为杨坚所平。接着他又诛杀周室诸王,率兵平定尉迟迥、王谦和司马消难的叛乱,逐步为自己登帝位而铺路。公元581年,杨坚以“受禅”为名,废静帝而自立,是为隋文帝,改元“开皇”。

  有关隋朝的故事:杨广的逆行

  三征高丽失败之后,往昔强盛的大隋帝国境内已经烽烟处处,形势非常危急。但是就算到了这个危急时刻,如果隋炀帝能痛下决心,放弃征讨高丽,全力安抚国 内的民众,讨伐国内的反叛者,那么局势依然大有可为。隋炀帝并未能把握最后的机会,他接下来的所作所为,使得帝国的支柱――官僚、地主、豪强与读书人对他 的最后一丝期望化为泡影。

  大业十一年(615),也就是第三次征伐高丽的次年,杨广突发奇想,又突然跑去雁门视察边塞。当然这事情他 不是第一次干,就在大业三年(607)时,他曾率领五十万大军动用了十万匹马出塞巡边。那时候的他可谓风光无限,塞外诸胡在他面前俯首帖耳,东突厥启民可 汗甚至要举族更换汉服,以表示自己的臣服。在对高丽国的军事行动上数次失败的杨广又想起了昔日的辉煌,于是想在塞外再次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希望当年的盛况 能够重现。可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隋帝国经过三次征高丽,元气大伤,国内烽烟处处,早已不复往日强国的荣光。而东突厥经过休息之后实力大 增,再加上之前臣服于隋帝国的启民可汗已经去世,新上台的始毕可汗是个硬茬子,他对前任向隋帝国臣服的政策不满已久,现在杨广送上门来,那要好好照顾 一番。始毕可汗率数十万骑兵将杨广团团围困在雁门关,隋军数度出战均遭败绩,雁门四十一座城池被突厥人攻下三十九座。突厥人日夜猛攻,隋军死伤不计其数。 此时隋炀帝才收起了昔日目空一切、舍我其谁的狂态,吓得像个女人般抱着自己的儿子赵王杲哭得双眼红肿。士气低迷,眼看就要支撑不住,此时众大臣纷纷劝皇帝 加重赏格,并且宣布停止征高丽。杨广为了保命不得不答应臣子的要求。在重赏的刺激下,隋军人人用命,终于保得城池不失,直到全国勤王军队纷纷到来,突厥人 才撤兵而去。

  就在这些将士们满心以为皇帝会兑现诺言的时候,杨广却把之前的话全盘否定,不但绝大部分将士都没有得到应得的赏赐,而且 皇帝居然宣布要继续征讨高丽!令将士们愤懑不已。杨广不知道自己这种出尔反尔的做法其实是犯了身为皇帝的大忌!在民间的众多小说戏文当中“君无戏言”是一 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可是“君无戏言”这句话并不仅仅存在于民间中,而是有着很现实的政治意义。中国的皇帝号称天子,他不是一个普通的人,而是一种至 高无上的政治象征,他说出的每一句话都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政策。之所以要君无戏言,就是因为国家的政策不能朝令夕改,要有统一的政策导向,这样君主就必须谨 言慎行。而杨广对这种关乎他统治基础的大事似乎没有丝毫的自觉,他以为皇帝真的就是天之子,在帝国内他可以随心所欲。杨广的做法极大地损害了帝国军方与门 阀地主阶级的利益,使得支撑帝国的基础阶级对皇帝彻底失望,帝国的危机从此不再仅显现在下层劳动人民上,而是蔓延到帝国的中上层阶级了。

  突厥的危机一过,杨广故态复萌,又开始忘乎所以地随心所欲了。对他来说,下层人民的起义根本不是问题,而他身边那些位高权重的大臣对他的威胁更大。有一 段很著名的对话就清楚地反映了隋炀帝的这种心态。一次,杨广问身边的大臣如今全国的盗贼是多了还是少了。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奉承他说:“已经渐渐少了。” 杨广又问:“那比以前少了多少呢?”宇文述又说:“不到以前的十分之一。”这种阿谀逢迎的话自然有人听了不舒服,但是杨广的性格是听不进直谏的,于是重臣 之一苏威就退到了大殿的柱子后,想要眼不见心不烦。可是杨广眼尖,看到了苏威的小动作,就把他叫到面前问同样的问题。苏威的回答也很有趣,说:“臣不负责 这个,所以我不太清楚盗贼到底增加还是减少了,我只是担心盗贼的远近而已。”杨广很奇怪,说:“这话是什么意思?”苏威说:“以前盗贼的踪迹在长白山那 边,现在盗贼已经到汜水了。以前正常的国家租赋丁役现在全都收不到了,这些人都去哪里了呢?还不是都落草为寇了?现在大家纷纷谎报军情,说剿灭了多少盗 贼,其实越剿越多。另外皇上你之前说过不再征讨高丽,现在又反悔,那盗贼能被平定才怪!”大庭广众之下,这样的话让杨广这个好面子的皇帝下不来台。不过杨 广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过了一段时间又跟苏威商讨如何征讨高丽。苏威倒也没有反对,只说了一句话:“征讨高丽简单啊,都用不着出兵,只要大赦群盗,立马就 能有一支几十万的军队,再让他们征讨高丽,戴罪立功,那为了免罪还不人人争先?这样高丽很快就能被灭掉了。”杨广闻言,愤怒地破口大骂道:“这个老不死的 奸徒居然拿盗贼来威胁我!”从这一番对答中可以看出,在杨广的心中所谓的盗贼完全没有什么威胁,而像苏威这种位高权重的大臣才是对自己最大的威胁!

  自东汉以降,中国的政治权力就掌握在门阀贵族手里,其中既包括汉人中的士族,也包括胡人中的豪酋。隋朝的根基就是这样一批以关中为基础的军事贵族集团, 史称“关陇军事贵族集团”,身为隋朝开国皇帝的隋文帝杨坚就曾经是他们中的一员。杨坚秉承南北朝时期“篡乱相继”的风格,以权臣的身份登上皇位,自然会担 心自己手下的这些同属门阀贵族的大臣们有一天同样会篡杨姓的皇位。而杨广得到皇帝这个宝座同样靠的是宫廷阴谋。靠着结交权臣杨素在最后时刻干掉了认清楚杨 广真面目,想另立太子的父亲。因此在杨广的心目中,所谓的小民百姓根本不足一提,倒是权臣的威胁让他如芒刺在背。因此杨广觉得当务之急根本不是尽快平定叛 乱,而是如何摆平手下这班不听话的大臣。在感觉到大部分的大臣并不赞同他的政策之时,杨广害怕了,感觉这个被众多关陇门阀贵族包围着的帝都长安不再安全, 于是又干了一件蠢事,那就是下江都。

  一个皇帝置国家的政治中心不顾,却流连在千里之外的江南小城。这样不但大大增加了控制国家的行政 成本,而且打乱了之前已经成熟的政令渠道,使得整个上层无力控制幅员辽阔的帝国,不过如果站在杨广的立场上换位思考一下,我们会发现杨广下江都其实顺理成 章。杨广在隋文帝开皇八年为行军元帅,统辖九十路总管,雄兵五十一万八千渡江灭陈,结束了南北朝长期的对峙,统一全国。开皇十年(590),在平定南方的 陈朝之后,为了巩固对江南的统治,隋文帝任命杨广为扬州总管,出镇扬州即江都。比起长安,江都才是杨广真正的老巢。待在江都远比待在贵族门阀林立的长安更 能令杨广舒心。当然盗贼蜂起也是杨广最终下江都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隋末的农民起义,北方的情况比南方严重得多。苏威的那番关于盗贼越来越近的说法虽然让 杨广非常生气,但也确实起到了警钟的作用。杨广身前有蜂起的盗贼,身后又有众多居心叵测的贵族门阀,于是下江都就成了他一个非常自然的选择。

  但是,在杨广看来符合逻辑的事,却产生了极为不良的效果。在江都他固然可以摆脱关中那些势力强大的贵族门阀,也可以远离越来越多的“盗贼”,但是同样 的,他也失去了对帝国北部的实际控制。在前朝北周的苦心经营下,关中大地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均十分雄厚,又是府兵制施行的重点地区,有着整个帝国最庞大的 军事力量。杨广离开了长安就意味着他完全放弃了对关中的支配权。所谓“得关中者得”,秦汉以降莫不如此,觊觎这块肥肉的野心家大有人在。杨广在远离了 危险的同时也同样远离了自己的根本,最终与整个帝国一起走向毁灭。
 

猜你感:

1.

2.

3.

4.

5.